项目名称:数智鳗鱼——探索当地特色鳗鱼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路径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队长:范程翔
团队成员:邓文浩、李锦轩、陈俊熙、左行一、黄燕雯、许晓君、郭雨欣、谢如荟
指导老师:黄文锋、肖华娟、陈迪
“世界鳗鱼看中国,中国鳗鱼看广东”。这句在业内流传已久的评价,引领着我们广东财经大学实践团成员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探索之旅。八月盛夏,我们走进江门台山市端芬镇——这片被誉为中国鳗鱼产业核心的热土,聚焦当地龙头企业远宏集团,展开对鳗鱼全产业链的深入调研。
精耕细作:从理论准备到实地对接
调研工作始于充分的学术准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后,我们注意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国内养殖的鳗鱼占据了全球消费市场的重要份额,其中日本市场消费的蒲烧鳗鱼近八成源自中国。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我们以往对鳗鱼产业格局的认知。
在台山市端芬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顺利对接远宏集团。作为在鳗鱼领域深耕数十年的企业,远宏为我们打开了了解产业实况的窗口,也让本次调研得以真正深入产业链各个环节。
匠心与科技:鳗鱼加工环节的深度观察
远宏集团的加工车间里,传统技艺与现代设备交织共舞。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鱼苗成本约占整个生产成本的40%,由于鳗苗仍依赖天然捕捞,其价格波动直接关系到整个产业的稳定性。
在加工环节,老师傅们娴熟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手起刀落间,每一寸食材都被完美利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鳗鱼的鲜美与营养。相比之下,机械化加工虽然效率更高,但在食材利用率方面仍难以与传统手艺媲美。值得一提的是,集团的资深技师常受邀前往日本进行技术交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鳗鱼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地位。
在物流环节,这些“水中软黄金”通过空运快速抵达海外市场。然而,由于目前国内市场需求尚未完全打开,产品出口仍高度依赖日本市场,这也导致企业在定价方面受到一定制约。
生态与规模:养殖环节的现场体验
远宏集团的养殖基地展现出一幅壮观的产业图景。连片的养殖池在阳光下波光粼粼,优质的台山水源为鳗鱼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这里出产的鳗鱼不仅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更以卓越的品质赢得市场青睐。
技术人员向我们详细讲解了水质管理、养殖周期等专业知识,让我们深切体会到现代化养殖业中科技与经验的重要性。这片养殖基地不仅代表着台山鳗鱼产业的现状,更预示着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洞察与展望:国内市场调研发现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调研方式,我们收集到百余份有效数据。调研结果显示,年轻消费群体对鳗鱼产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超过60%的年轻人尝试后表示喜欢这种食材。然而,80%的消费场景仍集中在日料店,家庭消费场景尚未完全打开。
值得关注的是,在了解鳗鱼的营养价值后,85%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尝试在家制作鳗鱼美食。这表明,只要突破烹饪方法和市场教育的瓶颈,国内鳗鱼消费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思考与建言:青年视角下的产业发展建议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鳗鱼产业的发展现状,也更清晰地认识到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尝试从年轻消费群体的视角出发,提出通过科普宣传、烹饪方式创新等方式,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的建议。
作为高校学子,我们希望通过这份调研报告,为广东鳗鱼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智慧。让这份源自中国的优质食材,不仅能够走向世界,更能以更亲切的方式走进国人的日常生活,成就一个既闪耀于国际,又扎根于本土的中国鳗鱼品牌。
编辑 | 黄瑞浪
初审 | 刘宏韬
复审 | 陈迪
终审 | 郭显军
发布单位 | 国际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