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南方+:《大学生进山记:让三百年非遗茶香飘向远方》
“姐姐,能先给我们讲讲桔塱茶吗?”刚踏足惠州市惠阳区沙田镇金桔村,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桔韵茶风实践团”队长邓家蕊便迫不及待地向沙田镇负责人黄懿苗请教。
黄懿苗笑着引大家参观桔塱茶文化墙,边走边感慨:“这茶可有三百多年历史了!都是师傅们用炭火慢慢焙出来,喝起来清香醇厚,回味悠长。”她话里带着点无奈:“不过现在啊,好酒也怕巷子深。我们守着好茶,就是缺渠道,主要靠老客户们光顾……”
2025年7月,这支由8名大学生组成的实践团,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号召,带着专业知识钻进了这座藏在双鹰顶保护区里的古茶村。他们的任务很明确:让这门新入选区级非遗的制茶手艺,走出大山。
蹲点摸情况:老茶村的新难题
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桔韵茶风实践团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桔塱茶当前面临的困境。他们与沙田镇政府相关部门、金桔村委会以及当地最大的桔塱茶生产企业——双鹰顶有限公司进行了多轮深入座谈。在双鹰顶公司的产品陈列室,团队看到了那些象征荣誉的奖状:“广东十大茶乡”“生态示范基地”……但该公司负责人也坦诚地展示了销售数据,尽管品质上乘,但市场认知度有限,线上销售更是短板。
“通过政府引荐和企业交流,我们发现核心问题在于品牌形象不够鲜明、市场推广乏力、线上渠道薄弱。”邓家蕊总结道,“得先让桔塱茶‘长’出独特的辨识度,讲好它的非遗故事和生态价值。”团队迅速整合多学科优势,制定了“影像传播+创意设计+市场拓路”的行动方案。
镜头里的茶香:把百年故事拍活
晨光渐炽,时针指向9时,队员们的身影出现在蜿蜒山径,紧随茶农向茶园进发。镜头流转间,凝结着晨露的嫩叶在茶农灵巧的指尖轻盈跃动。一番访谈下来,队员们不仅知晓了茶叶采摘的严苛标准,更真切感受到了茶农阿姨们日复一日的辛劳。
当镜头从沾露的鲜叶移开,对准车间运作的机器时, 队员廖翊航不禁发问:“阿叔,这些机器是做什么的呀?”讲解员耐心解答,将桔塱茶从鲜叶到成品的七道古法工艺——“采摘→萎凋→杀青→揉捻→干燥→提香→筛选分级”,向成员们娓娓道来。
五天光阴流转,从山间的拍摄到案头的剪辑, 队员们肤色深了几许,却终于将所见所感浓缩成横竖两版精彩的宣传片。作品以生态茶园为起点,细致勾勒古法工序的精髓,再融入客家人茶礼相待的淳朴风情,最终,桔塱茶那份沉淀已久的深厚底蕴,得以完整而动人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包装换新颜:老茶叶穿“新衣裳”
在上述负责人提供的办公室里,队员们展开头脑风暴。“金桔村的生态环境那么好,桔塱茶还是拿山泉水灌溉的。”广告专业的黄子珊指着照片,“我们把山水画到包装里吧,再以茶叶为主题设计一个logo。”
“还可以多做几种颜色和不同尺寸、材质的设计,满足不同群体的喜好。”其他成员也都参与进讨论中来。
最终,他们做了三套方案:银绿色泡袋装搭配透明PVC外盒满足即时饮用需求;喜庆红色密封罐装贴合客家人偏好,适用于家庭储茶;以及专为礼品定制的礼盒装(小罐茶+再生纸盒+手提袋),采用银绿与米白配色并运用亮面工艺,兼顾环保与高端质感。
拓路找销路:让茶香飘出大山
如今,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桔韵茶风实践团完成的品牌宣传片、文创包装终稿已交给沙田镇相关部门。
除此之外,针对线销售短板,团队积极献策:深挖历史文化与工艺打造品牌故事,借力政企活动推广,并针对年轻人推广文创产品以提升知名度;拓展渠道,搭建电商平台并开展直播带货,合作主流平台及线上经销商。
双鹰顶的云雾又起时,新采的茶叶正在竹匾里舒展。这缕飘了三百年的茶香,正借着青春的风,慢慢飘向更热闹的地方。
背景延伸
桔塱茶源于沙田镇金桔村,生长在市级自然资源保护区,以“高海拔云雾滋养、古法炭火焙制”闻名。2025年,其制作技艺入选惠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次实践是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青年突击队行动的缩影,展现了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编辑 | 黄瑞浪
初审 | 刘宏韬
复审 | 陈迪
终审 | 郭显军
发布单位 | 国际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