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承办“2024年现代服务业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学术论坛”

发布者:肖华娟发布时间:2024-10-23浏览次数:19



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广东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积极推动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深化广东营商环境改革,深入探讨现代服务业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系,10月20日,我校在广州校区正心堂召开“2024年现代服务业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学术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夏杰长教授、暨南大学副校长顾乃华教授、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曹廷求教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刘彦初教授、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主任刘乃全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部部长李小平教授,我校副校长邹新月教授,我校国际商学院院长段军山教授、海外院长黄庆安教授、副院长彭中文教授、副院长于成学教授、副书记郭显军老师,以及全国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家学者、著名期刊主编等参加会议,近200名师生主动报名观摩学习。论坛同步线上直播,累计浏览量高达1.4万人次。

邹新月致辞。他指出,论坛主题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新质生产力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拓展了新天地,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现代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培育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他强调,现代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尤为重要,有助于构建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服务业体系,对于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他相信通过各位专家学者的充分研讨和思想火花的碰撞,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

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邹新月教授

段军山对参会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他强调,召开本次论坛,旨在汇聚业界智慧,探讨现代服务业的创新路径以及新质生产力的未来发展趋势,对于推动行业进步和加强学术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段军山教授

本次论坛由我校主办,国际商学院、佛山现代服务业研究院、商贸物流与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以及“一带一路”国际商务研究中心承办,科研处协办。上午主会场进行了6个专题的主题分享,下午5个分论坛讨论。专家学者就现代服务业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协同与融合、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产业生态与产业链优化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研讨。

夏杰长教授分享主题:以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两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部署被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与“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这两项战略部署紧密相连、相互支撑,共同构筑了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策略框架。然而,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仍面临四大严峻挑战:一是生产性服务业总体规模小、发展水平较低,对制造业的支撑不足,在全球价值链中多处于中低端位置,二是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三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程度仍需进一步扩大,四是在全球价值链框架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不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夏杰长,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三项前瞻性建议:首先,新型生产力对生产性服务业提出了转型升级的新要求。生产性服务业应顺应时代潮流,朝数字化、融合化、高端化、绿色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以满足新质生产力的需求。其次,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技术创新至关重要。他认为,构建新型生产力的核心引擎,需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制度环境,为其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同时,应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引领作用,助力生产性服务业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最后,有序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发展,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度。积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深化区域合作,探索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形成区域联动的新态势,进一步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夏杰长教授

顾乃华教授分享主题:将新质生产力融入到现代服务业研究之中

当前,现代服务业的研究领域展现出一系列显著特征:首先是跨学科的融合趋势日益明显,研究焦点集中在服务创新与管理上。与此同时,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服务业发展的传统方法逐渐让步于更为先进的技术。在学术界,C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与战略、政策导向呈现出高度的重合,反映出研究的实用性和政策相关性。这些研究成果的作者群体,往往是由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等领域转型的学者组成。此外,研究方法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研究者们越来越倾向于采用更为精细和复杂的研究手段。

针对现代服务业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暨南大学副校长顾乃华教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采用规范的研究方法,对接前沿文献,融入更广泛的学科背景,挖掘珍贵的宏观数据,并将其向微观数据层面延伸。”他强调,研究者们需要将新质生产力的视角融入到研究之中,以拓展现代服务业研究的深度、延伸其广度。

暨南大学副校长顾乃华教授

曹廷求教授分享主题:现代金融服务业要服务于实体经济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9年2月22日下午就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举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议上,习近平强调,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

在探讨现代服务业如何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时,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廷求明确指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根本宗旨。他通过回答“为什么有金融”和“为什么要发展金融”两个问题,展现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紧密联系。他认为,金融存在的目的在于满足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需求,发展金融则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如何确保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具体而言,金融的创新进步需开辟通往实体经济的资金路径,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固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保障。同时,营造健康的货币金融环境,努力缓解融资难题和降低融资成本,从而全面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曹廷求说。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曹廷求教授

刘彦初教授分享主题:人工智能驱动下新质生产力发展

在21世纪初迎来迅猛发展,以AlphaGo在围棋领域的胜利为里程碑,展示了其在复杂策略游戏中的统治力。随后,chat GPT等AI技术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各领域,改变了人机交互方式,并在多个行业发挥重要作用。这些进展凸显了人工智能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关键角色。

在这一浪潮中,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刘彦初教授,受到人工智能的深刻启发,勇立时代前沿,致力于将经济学原理应用于机器学习。例如,他通过迁移学习的方法,将经济理论融入机器学习,从而实现了训练速度的显著提升和样本量的减少,有效应对了结构性断裂问题。在一项引人注目的实验中,刘教授将基于理论的迁移学习(TL)与标准的深度神经网络(DNN)进行了一场“赛马”,旨在比较两者在期权定价上的表现。在源域中,他采用了经典的Black-Scholes模型,并通过引入过去的回报率、买卖价差、看跌期权比率等变量来丰富特征集。利用过去9个月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训练,随后应用该模型来“预测”下一季度的期权价格,展现了AI在金融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刘彦初教授

刘乃全教授分享主题:全球城市区域产业生态及产业链发展研究

目前全球城市区域的产业生态及产业链主要特征体现在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产业核心,形成多元共聚与服务集成的生态,服务业在空间上前台集中、后台分散。产业链布局趋向多中心网络化,全球城市与周边城市高度一体化,共同参与全球经济生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呈现区域性空间组合,与高端消费性服务业共聚。产业生态系统为复杂的竞合关系,其进化是系统协同演化的结果。

为此,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乃全指出,全球城市区域产业生态和产业链发展呈现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趋势,以及空间集聚与功能分散布局的加剧。他强调,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必须高度重视规划的前瞻引领作用,着力提升服务效能与层级,不断完善产业链布局,强化世界级产业集群与创新体系的构筑,提升协同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并加快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同时,面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给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带来的挑战,未来发展方向将聚焦于增值服务与产业创新,积极探索并开辟产业生态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主任刘乃全教授

李小平教授分享主题:共建“一带一路”能够缓解中美贸易摩擦的负面冲击吗?

在国际贸易方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导李小平表明“一带一路”建设在缓解中美贸易摩擦负面冲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来看,该倡议有助于释放沿线国家经济潜力,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填补贸易摩擦导致的外汇储备缺口。同时,通过提升进口多元化水平和分散供给风险,降低贸易投资成本,共建“一带一路”有效抵消了中美贸易摩擦的部分影响,并通过五通(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民心)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部部长李小平教授


编辑 | 梁颖杰

初审 | 肖华娟

复审 | 彭中文

终审 | 段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