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译乡音实践团
团队负责人:2022级金融学林嘉燕
指导老师:蔡晓姗 乔国玲
实践地点: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
导语
Meeting summary report
为积极响应广东省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的号召,我院文绎乡音实践团于今年7月初抵达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旨在通过实地调研,深入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为推动当地文旅产业的全面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01
龙窝之行踏新程,青春智慧振乡情
实践第一天,团队抵达龙窝镇后,首先深入了解了承载紫金县人民世代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蒲米。在蒲米技艺传承人的热情接待下,团队成员们观察了从选材、浸泡、蒸煮到晾晒的全过程,每一步都充满了匠人独特的智慧。
实践第二天,团队前往鹰峰山茶旅文化中心,深入体验了集茶叶生产、茶文化体验与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平台。这里,蝉茶作为特色茶叶,其独特的种植与加工工艺令人印象深刻,展现了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团队成员不仅见证了从采摘到烘干的每一个精细环节,还深刻体会到茶在当地不仅仅是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接下来几天,团队将目光聚焦在当地一处历史瑰宝——桂山石楼。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客家围屋,不仅见证了当地的历史变迁,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团队成员们与政府人员及当地居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了解了石楼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维护现状及未来发展规划。
此外,团队还走访了龙窝镇内的稻鱼共生基地。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基地已经初步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农业模式。目前基地主要产出生态稻米和鱼类,其中稻米以其无公害、生态友好的特性受到市场的青睐。为了满足更多外地游客的需求,基地的基础设施和住宿条件仍有待提升。同时,基地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以旅游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当地政府希望实践团能够结合龙窝镇人文历史、特色美食、著名景点等设计龙窝镇特色IP,打造独具龙窝特色的文创产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图为团队在蒲米技艺传承人带领下了解蒲米制作过程)
(图为团队在鹰峰山茶旅文化中心参观蝉茶生产制作过程)
(图为团队参观桂山石楼)
(图为团队参观稻鱼共生基地)
02
青春献乡村,文化传千秋
在此次”百千万工程“实践活动中,“文绎乡音”实践团队不仅亲身体验了蒲米制作技艺的非遗魅力,感受了茶旅文化的生态人文交融,还见证了桂山石楼的历史厚重与稻鱼共生基地的生态智慧。基于调研成果与随队指导老师的实时指导,实践团分别从文创产品设计、吉祥物IP设计、文旅项目策划、多平台宣传矩阵四个方面制定本次实践的行动方案。项目产出一个吉祥物IP设计、两款文创产品、一份稻鱼共生基地米袋设计图、一份《赓续蒲米传统,面向现代大众》的蒲米文化发扬策划书,并就实地走访中发现的龙窝镇非遗与文旅发展现状与困境展开深度调研,完成调研报告一份。
(图为团队为当地设计的吉祥物IP)
(图为团队设计的文创产品)
文绎乡音实践团队在龙窝镇开展的实践活动,得到了人民号、中国网等主流媒体积极报道。
03
总结
展望未来,“文绎乡音”实践团队将紧密围绕提升龙窝镇文旅融合质量与强化文化品牌宣传的目标,持续深挖本土文化资源,巧妙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潮流,精心打造“文创+新媒体+非遗”的品牌项目,为龙窝镇的文旅融合与非遗保护注入广财智慧,以实际行动践行“助力文旅融合,演绎乡村画卷”的初心与使命。
—END—
图文 | 邱伊涵 林嘉燕 冯振威
排版 | 骆祖遐
初审 | 蔡晓珊 黄达非
复审 | 郭显军
终审 | 张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