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青春,阅读新时代

发布者:网站助理发布时间:2020-05-02浏览次数:231

导言:

  “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读书修身的重要性。

 

正文:

421日,国际商学院学生党支部积极响应三水党建学社的“一院一书,阅读新时代”读书日征文活动,向支部全体党员发出号召,鼓励大家踊跃参与本次活动。

在本次征文活动中,国商学生党支部的推荐书目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是一本系列采访实录。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这部书,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也是国际社会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珍贵历史资料。

与本次征文活动主题相契合,书中也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时期的“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故事:

即使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五岁时就主动提出参与下乡,但他从没放弃过读书和思考,在知青岁月里也痴迷阅读,并且阅读范围极广。他曾跑三十几公里就只为了借到一本歌德的《浮士德》,还为了把书读完饿着肚子不吃饭,热爱读书几乎到了夜以继日读书的程度。

但习近平总书记的学习却不仅仅是死读书,而是带着问题读、带着思考读,有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在征文期间,党支部所有成员都参与到推荐书目阅读活动中来,每一位党员同志都在阅读后写下了自己的读书感想。

现精选部分读者感想进行展示:

 

争做新时代有担当的新青年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国际商学院17级金融学1班 邝浩俊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说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句话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青年一代的亲切关怀,更包含着对我们青年一代的殷切希望。人的一生被划分成了很多的阶段,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所经历的差异,铸就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轨迹。青年,就如同初升的太阳,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这就意味着青年时期的经历对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总书记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本书通过访谈的形式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品读此书能让我们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口述史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本书对于我们青年一代来说犹如瑰宝。它是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当代青年人励志成才的重要典范,更是当代青年人汲取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

艰苦奋斗、磨砺七载,情系人民、磨砺初心,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绽放青春。而身处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汲取青年之精粹,传承青年之精魂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国际商学院17级电商1班 袁玉玲

习近平可以说是一位“来自黄土高的人民领袖”,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习近平魂牵梦绕的地方。1969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梁家河。在这里,他度过了七年知青岁月,从一个中学生到自力更生的农民,巨大的转变,带给习近平的是刻骨铭心的记忆,也展现了青年的担当与责任,可谓“汲取青年之精粹,传承青年之精魂”。

青年之理想

尤记得,时年15岁的习近平还不足年龄去参加插队,他去主动报名参加。考虑到习近平的家庭背景及年龄,老师希望他留在北京,他回答:想去!“想去”二字展现了他的理想与抱负。1973年大中专院校打开了从基层招收工农兵学员的口子,面对命运的抉择时习近平说:我迈出人生第一步就来到梁家河,父老乡亲给了我无数关爱,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什么。友人劝他:万一将来有什么变化不允许招生你可就上不了大学了。习近平说:走不了我就在这待着吧,我本来就是个农民。这时的习近平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已经决心把自己交给这片黄土地。几十年后,已是总书记的习近平在做十九大报告时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回想起他在梁家河彼时彼刻的那句肺腑之言,懂得感恩回报,想为百姓做事,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

青年之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读书经历、推荐书单,他在接受俄罗斯媒体专访时说道:“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上山放羊,揣着书;田间锄地,揣着书;晚上点着自制的煤油灯,一看就是半宿,第二天早上起来,脸、鼻孔、眼眶都是黑的。想想一天天辛苦的劳作之后,还有什么比读书和思考更能触动灵魂的呢?在“上山下乡”那个时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读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在他崇高的意识和思想境界里面,窑洞、扁担、工分都只是困住身体的“枷锁”,深入的实践和思考让他的思想、眼界更远、更深邃。

青年之魄力

今年新冠肺炎的来袭,以“90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担当奉献,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就有1.2万多名是“90,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95甚至“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这不禁让我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生活里的各个片段,从闯“四关”:“跳蚤关”、“饮食关”、“缺油”、“劳动关”;到带领人民搞建设,创办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引进烤烟种植技术等,同行的知青这样评论“习近平做群众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从不采取强势、高压的做法,总是尽量做思想工作,把人的思想弄通了,心里疙瘩解开了,事情也就能顺理成章做好了。”这无一不展现了他的带领人民干实事,处理好群众关系,走进群众内部的魄力及办事能力。

倾听着习近平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我们的心灵会一次次受到冲击和震撼,一次次得到洗礼和升华。对曾经度过七年知青岁月的梁家河,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习近平总书记心里不仅装着梁家河的父老,也始终惦念着960多万平方公里广袤大地上的乡亲。

 

结束语: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是将人类浓缩几千年的科技和文化快速习得的最佳方式;读书能够在让人们短的时间内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摆脱愚昧和迷信;使人们不再是一个空白的人,而是能够通过读书赋予自己丰富的知识色彩。

希望各位同学无论是在哪个成长阶段,都要记得要读书,拿起书本阅读。以此丰富人生,感受人生百态,从书本中汲取营养,从书本中学习到精髓。并且希望大家能在阅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